来源:搜狐 时间:2023-11-25 08:27:03
那些年,那个追光女孩
作者:陈燕梅
1994年,我像个追光女孩,为了心中的梦想,独自一人来观澜这块神奇而美丽的热土,见证了她的沧桑巨变,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初到宝安区观澜镇时,全镇只有一条观澜大道和观澜老街,镇政府、学校、供销社、菜市场等都在观澜老街上。全镇最有名气的酒店是观澜酒店,最热闹的地方是影剧院,观澜大道两旁的房子只有三、四层,都集中在观澜医院至观澜汽车站那一段,竹村、松元厦、新田等除了稀稀落落的低矮民房外,到处是荒地和建筑工地,当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是深圳。
1997年作者在观澜影剧院门前。
我是冲破种种阻力来观澜的。来之前,我在广西藤县商业局的五金商场工作,生活轻松舒服。因为不甘心在小县城里度过一生,当在观澜合众钮厂做财务的姐姐告诉我,工厂的饭堂要对外承包时,马上说:“我想去承包。”姐姐吃惊地说:“你开什么玩笑呀?从小到大你就是一个娇小姐,连家务活都不会做,承包饭堂又苦又累,你吃得消吗?”爸妈也觉得我“疯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要抛夫弃子去闯荡。
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我终于说服了家人,如愿承包了饭堂,还在饭堂的一角开了个小杂货店。那是我从未经历过的艰苦,每天早五点起床买食材、做早餐;八点左右又到菜市场买菜,午餐过后,又赶去补充货品,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忙完一天的工作,我已累得恨不得马上倒在床上睡觉了,但还要看菜谱,恶补烹饪知识,为第二天的饭菜做准备,常常要到十一点才能休息。来看我的丈夫心疼地说:“看你比人家读博士都还伤脑筋,你这是何苦呢?还是跟我回去吧。”
可是,开弓哪有回头箭?在这里虽然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却能看到与在老家不一样的生机。正在发展中的观澜,蕴藏着许多机会和希望,她像一道光,吸引着我追寻人生的方向。
1996年,作者一家三口在厂报《合众天地》创刊一周年时留影。
半年后,丈夫见劝不了我回去,也来到了观澜,进厂做了一名仓管,曾是中学老师的他看到工人们下班后无所事事,想办一份厂报来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和提高文化素质,这个提议让我眼前一亮,从小就喜欢文学的我,心中一直有个作家梦。我们把想法告诉几个文化水平较高的工友,大家不谋而合,马上写信给老板。老板同意了我们的提议,但声明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办报,没有经费,也没有报酬。
虽然如此,大家还是干劲十足,每天一下班就聚在饭堂写稿、排版。很快一份用手工一笔一画抄写,由一篇篇稿件拼贴在一张A3纸上,再复印出来的“报纸”面世了!我连夜写的《重拾文学梦》就在头版头条上。它告诉工人,作为一名打工者,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我们年轻的日子里,不但要为企业打工,还要为自己打工。它也告诉老板,我们虽然是打工者,但也有自己的尊严与梦想。
1997年,作者(右一)与文友在观澜文化站。
工人们争相传阅,继而争相投稿,把自己的打工见闻、思乡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胆地写出来。渐渐地,厂报成了沟通的桥梁,厂里为厂报配置了电脑、调拨了专款等。
我也开始了自己涂涂写写的生活,意想不到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陆续被报刊选用。文学像熠熠生辉的星光,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留在观澜,做一名深圳人,是我那时的梦想。为了圆梦,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和报读电脑操作培训班。
1998年,观澜牛湖一工厂招聘总经理助理,我应聘成功后,面对新的挑战,努力自学企业管理知识。发现工厂管理不规范,积极向管理层提意见;发现工友缺乏消遣娱乐活动,提议出黑板报、开舞会和举办篮球比赛等。厂里看到了我的能力和肯干的精神,很快为我加了工资。
因为时常有文章见报,我引起了观澜镇文体站时任站长的关注,当她得知我是一名普通的打工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嘈杂的饭堂写作时,对我大为赞赏,经常给我鼓励,还送一些书给我。2000年,观澜文体站创办《观澜河》杂志,我兼任编辑。一年后,观澜国税分局招聘文秘人员,我凭现场写作能力以及一大叠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争取到了这个多人竞争的职位。
丈夫也因为工作突出,被评为“宝安区十佳外来工”,之后入职观澜经济发展公司。我们买了房子,把家安在观澜河畔。
转眼,我已在观澜生活了26年,在岁月的长河中,26年是一个短暂的片断,观澜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2011年12月龙华新区成立,之后又成为行政区,大观澜是其一部分。这一块热土如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商业、科技、教育等突飞猛进。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街道变宽了,新建的学校、世纪广场、书城掩映在红花绿树中。亲历龙华蝶变的我,用心感受点滴,以笔记录美好,至今已在报刊上发表200多篇文章,多次获得各级征文比赛奖项,并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协会。
白天,当我走在龙华美丽的街头,看着欣欣向荣的繁华景像,身上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向梦想出发的脚步更加坚定;傍晚,当我走在水清岸绿的观澜河畔,看着朗月清风下的万家灯火,心中是满满的幸福感;假日,当我在龙华书城安静地阅读,聆听名家的讲座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当初不听众人劝阻,坚持来到龙华,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和绚丽。
作者简介
陈燕梅,笔名梦晴,广西梧州人,1994年到深圳寻梦,做过工人、总经理助理,2001年到观澜国税分局工作,一直居住在龙华观澜。1996年开始在各类报刋发表文学作品。● 代表活动月,深圳龙华人大这样做
●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 文创] 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龙华这个片区变化有多大!不对比不知道……
策划/制作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曾家祺 杨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