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 时间:2024-01-05 08:26:03
羊城晚报讯 记者余晓玲、通讯员刘继伟报道:连接于泥洲岛和沙田镇中心区的泥洲轮渡,从9月1日起再次减少班次,每天仅剩下早晚6对班船往返两岸。
村民冀轮渡不停运
8月28日下午,记者在泥洲渡口泗盛码头翻看乘船统计表,发现每班船的乘客多则三四十人,少则十几人,一天下来只有二三百人次。相较几年前的每天两条渡船往返四五十个来回,乘客数千人次,早已盛况不再。正在候船的乘客大都表示,已经知悉渡船要调整班次的信息,将会根据时刻表来安排自己的出行。
60岁的泥洲村民唐先生表示,自己从小就坐泥洲轮渡往返于泥洲岛和沙田中心区,对这条航线很有感情。渡口早期还是手摇的木船,要很长时间才能摇过去,后来换成机动船,过渡时间快了很多。多数乘客都表示,虽然坐船的人不多了,但还是希望渡口不要停运。因为大家的根还在泥洲岛、立沙岛,都想常回去看看。
当天16时42分,从泥洲岛开过来的渡船到达泗盛码头,数十名乘客登岸。随即,候船室大门打开,前往泥洲岛的乘客通过栈桥登船。这一班船乘客仅有26人,以及7辆摩托车、6辆自行车,核定载客近200人的渡船,显得空荡荡。16时45分,“粤东莞渡0081”号冒着绵绵秋雨向泥洲岛开去。
曾经东莞最大横水渡如今盛况不再
今年5月记者在泥洲渡口采访时了解到,泥洲渡口每天对开12个航班,集中在早中晚三个时段,上午和下午的航班已均取消。到8月28日,航班只剩下8对航班,中午的班次取消,早上和晚上各取消一对。而从9月1日起,泥洲岛南新洲码头的发船时刻为:早上6时、6时30分、7时,下午16时30分、17时、17时30分;泗盛码头的开船时间在上述时刻15分钟之后。大部分乘客表示,希望渡船不要停运,继续开行下去。
泥洲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立沙岛、泥洲岛多数居民已经搬迁到立沙花园,现在还住在泥洲、立沙两岛的居民已经不多,需要坐船的只剩少数住在岛上、工作在镇中心或者住在镇中心、工作在岛上的人。为提高航运效率,方便乘客,泥洲村委会对轮渡时刻作了调整。
泥洲岛上的泥洲村和立沙岛上的大流、和安、中围三个村,共有上万名村民。随着立沙岛和泥洲岛大开发,全体村民需整体搬迁到位于民田村的立沙花园。2011年6月,首批搬迁启动,2013年第二批、2014年底立沙花园第二期和第三期相继建成分房。目前,大部分居民都已搬迁。随着乘客减少,昔日曾经日开行五六十个班次,渡运数千人次的东莞最大横水渡,如今盛况难再。
随着泥洲岛和立沙岛纳入虎门港开发范围,两岛的对外交通建设力度逐年加大,疏港大道的开通,为立沙岛同外界增加了新的通道。镇港还规划了港湾大桥,连接镇区和泥洲岛。从立沙岛上空飞架而过的广深沿江高速公路也将在中围村段设置立沙岛互通立交,方便车辆上下高速。
沙田渡运小史
沙田地处沿海水乡,河网纵横,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公路交通不发达,渡船是沙田人出行的最常用交通工具。根据《沙田镇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前,沙田境内有太阳洲渡、南新洲渡(泥洲渡口)、大流渡、和安渡、沙头渡、官洲渡、六和渡、渡船洲渡、镇口渡等横水渡,还有横流至齐沙水闸的乡渡。这10处渡口不仅连接沙田联围各村、泥洲岛、立沙岛,还连接沙田与虎门、麻涌、番禺等地。此外,沙田还有前往广州的“省渡”,莞城往虎门的“太平渡”,前往莞城的“沙田渡”。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桥梁,渡口逐渐消失,到2000年以后,只剩下泥洲渡口和虎门轮渡。
沙田镇由立沙联围(包括立沙岛与泥洲岛,两岛之间有桥相连)与沙田联围两部分组成,中间被东江隔开,立沙联围更是四面环水。2002年,望沙公路洪田大桥建成,立沙岛有了第一条出岛陆路通道。2004年,立沙岛大流村到城区的跨镇公汽77路开通。行政上,立沙联围属于沙田镇,四村上千学生都在沙田读书,尽管公路可以直通洪梅镇,但泥洲岛和立沙岛的村民更习惯于到沙田办事、消费。因此,泥洲渡口始终客流不断。
泥洲轮渡开通于1952年,由泥洲岛上的南新洲开往阇西泗盛,横跨东江南支流,航线长约2公里。最初由私人用木船摆渡,过江约需1小时。1994年,泥洲渡口收归泥洲村委会,政府购置了两艘大船运营,过渡时间也减少到15分钟。2006年7月至9月,随着沙田到立沙岛大流的沙田公汽1路开通,泥洲渡口一度停运三个月。但公交车需要绕经洪梅、道滘、厚街三个镇,用时近两个小时,不如渡船方便。2006年10月1日,泥洲渡口恢复运行。在节假日等高峰期,泥洲渡口两条渡船以每15分钟一班的频率发船,运送乘客。前文所述的唐先生几年前曾负责管理过一段时间泥洲渡口,当时船票每张1元,每天收入超过5000元,可见坐船人之多。
1991年开通的虎门轮渡横跨狮子洋,连接沙田镇和广州市南沙区,以载运汽车为主,2012年3月2日起禁止散客过渡,泥洲轮渡成为沙田唯一的客运渡口。充满原生态风光的泥洲岛,是不少“驴友”的爱好,在多个骑行网站,经常可以看到专程到沙田搭乘泥洲轮渡前往泥洲岛、立沙岛骑行的网友图文并茂地介绍这神奇之旅。
编辑:竹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