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 时间:2024-03-06 08:24:31
英菲尼迪襄阳造。(资料图片) 记者 安富斌 摄
记者殷素
10月的襄阳,群贤毕至,高朋满座。
11日,2016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简称FSC)在襄阳开赛。
14日,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襄阳)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坛在襄阳举行。
18日,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在襄阳梦想方程式赛车场拉开大幕。
今日,2016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论坛在襄阳召开。
作为襄阳产业的龙头,汽车产业为襄阳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襄阳汽车城的城市名片越来越靓。
1月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产值达1503.0亿元;汽车整车产量(不含专用车)达175388辆,发动机产量达555348台。
借“东风”起步
改革开放前,襄阳仅有7家为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谷城的车桥厂(今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承受汽车载荷的车桥等。“那时刚起步,我们还停留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市汽车办相关负责人说。
20世纪80年代初,二汽筹划在襄阳北郊建厂,开辟第二基地(当时称二汽襄樊基地)。此举,为襄阳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此,襄阳汽车产业开启了乘风破浪的航程。
1984年10月,二汽襄樊基地正式奠基。
这一时期,为配合二汽战略东移的发展部署,促进地方汽车工业的崛起,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了“依托二汽、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抉择,要求全市抓住二汽襄樊基地建设的机遇,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市委、市政府与二汽高层的积极协调与沟通下,一批原来从事机械加工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陆续发展成为二汽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厂家。短短几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95家,初步形成了二汽系列产品配套、配件、协作的生产格局。
1990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6亿多元,占全市机械工业产值的50%以上,占全市工业产值的9%,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二汽襄樊基地初具规模,成为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
开启整车时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襄阳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速成长时期。1992年5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并在襄阳建设发动机工厂。随后,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
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这标志着襄阳汽车产业开始跨入生产整车的时代。
1993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36.8亿元,首次超过纺织工业,成为襄阳工业的第一主导产业。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襄阳成立后,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相继落户襄阳。随后,东风小霸王轻卡等汽车新品种在襄阳正式投产或下线。
2000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
经过十年的培育和发展,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为骨干、以零部件为依托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在襄阳形成。汽车产业迅速成长为我市的龙头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迈进新世纪,襄阳汽车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通道:产业规模成倍扩张,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格局趋于集群化,新能源汽车形成产业雏形,与汽车产业相关的物流、贸易、服务等关联产业蓬勃兴起。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全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03年,东风日产第一款高档轿车
——天籁在襄阳下线,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2004年,经科技部批准,襄阳成为国家汽车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因东风而兴,乘东风发展,襄阳已成为东风公司商用车与乘用车兼有、发动机与零部件皆备、产品线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事业基地。
随着相关支持产业陆续融入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产业的关联企业开始集聚,襄阳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呈现。新能源汽车也进入探索、研发、试验阶段。
2010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74.3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整车产量(不含改装车)首次突破40万辆,成为全国千亿级汽车产业城市之一。
新能源带来新动力
面对汽车行业总体增速减缓的形势,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为重点,以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机制为抓手,以加强高新技术和工业园区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汽车产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襄阳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力、自主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市场拓展力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在这一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东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启动,6万辆轻卡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或竣工投产。
2012年,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落户襄阳,标志着襄阳乘用车发展水平向高端产业链跨出关键一步,也让整个湖北乃至中部地区跻身国内豪华汽车生产格局行列。
2013年,光彩国际汽车城建成,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知名品牌活动在襄阳成功举办。
2014年,东风日产高端乘用车英菲尼迪在襄阳下线,襄阳成为英菲尼迪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产值达2011.4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是2010年的2倍;整车产量(不含专用车)达26.7万辆,突破25万辆大关;发动机产量达91.2万台,是2010年的2.3倍。
产值从百亿级跃升千亿级,襄阳汽车产业用了10年,而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只用了5年,襄阳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刷新襄阳经济新纪录!
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培植力度,新能源整车和关键部件进入产业化建设时期。
2015年,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计划产能为年产40亿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目前已形成年产7亿瓦时的动力电池规模。
2015年10月,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的中国中车襄阳工业园项目投产,一期工程可年产上万台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
2015年11月,我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湖北鸿泰阳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辆新能源整车项目动工,目前基建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今年12月底实现第一辆整车下线。
今年7月20日,由襄阳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车东风俊风ER30正式下线,填补了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无新能源乘用车的空白。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两纵三横三平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部分标准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检测平台)的产业格局,获得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3张“国牌”。
40多年来,襄阳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跻身全国知名汽车城市行列。在荆楚大地的西北角,襄阳这座新兴汽车城正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